今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为什么这么缺

   发布机构: HRoot  2016-10-24 13:38

刘易斯拐点来临后的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用工荒”和“招工难”愈演愈烈,变为常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制造业的转移,劳动力市场的波动加大,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今年劳动力市场的“用工荒”似乎与往年有所不同,除了春节后劳动力市场迎来一波招聘高峰之外,整个上半年劳动力市场的“用工荒”现象较往年有所缓解,但依然严重。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从今年8月份开始,全国劳动力市场“缺工”现象突然爆发,而制造业的“缺工”现象更为严重。

全国各主要制造业集聚地普遍“缺工”严重

制造业“用工荒”是常态。根据分类信息网站58同城的报告数据,2016年,北京用工缺口达到52%,上海求职者缺口为44%,广州求职者缺口为28%,成都求职者缺口为7%。其中制造业用工缺口占比最大。而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春节后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今年的异地务工人员返岗比例较2015年(93.88%)下降了0.26个百分点,节后广州企业需补员18.91万人,相较去年需增加2.5万人。招工难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和餐饮业等行业。

8月份开始制造业“用工荒”突然爆发。从长三角来看,8月份长三角劳动力市场突然爆发,劳务中介返费涨势惊人。8月上旬,某劳务公司推出的一则信息引起了广泛的热议:渠道送人方(劳务中介)输送超出1,000人(在职满30天)的奖励宝马525一辆,输送超过800人(在职满30天)的奖励奥迪A6一辆,直到奖励五菱面包车一辆和苹果电脑一台。上海、苏州、无锡、常熟、吴江等大多数苹果产业链配套大型电子企业返费破千,进入8月下旬,某互联网人力资源企业的招聘系统“上海某工厂招聘订单”最高返费已经达到4,600元/人(在职满30天)。

从珠三角来看,8月份珠三角劳动力市场也异常火爆。如,东莞某苹果配套电子企业从上半年略显保守的招聘开始全面放开;深圳某日系柔性线路板电子的劳动力薪资开始上升;此外,深圳某台湾大型电子企业、东莞某大型内资手机生产商等用工大户也大量在市场上抢人。珠三角区域劳动力市场招聘价格也“水涨船高”,“缺工”氛围弥漫。

从英格玛研发中心对全国主要制造业城市代表性企业定期监测的情况来看,合肥、郑州、重庆、成都、武汉等城市从8月份开始“缺工”现象也变得严重。如郑州某台资苹果手机代工厂商、合肥某大型内资面板生产商等大型企业进入劳动力市场全面“抢人”,劳动中介招聘返费也在上半年温和的基础上突然飙升。

来源:英格玛研发中心

8月份全国范围的“缺工”突然爆发让制造业用工企业和人力资源公司措手不及。一时间,用工企业发现市场几乎无人可招。严重的“缺工”使得正常的补人达成率受到极大的冲击,给企业正常生产和

订单的达成造成不小的压力。今年的劳动力市场是怎么了?

“缺工”背后的原因

1、刘易斯拐点下劳动力供应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是根本原因。刘易斯拐点是指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意味着劳动力将会越来越稀缺。从新生婴儿出生情况可以大致推演出未来一段时间内劳动力的总供给情况。如下图示,1981-1990年我国新生儿出生数量呈现出总体向上的趋势,到1990年达到顶峰,为2621万人;从1990年-1999年,新生儿出生数量呈现波动下滑的趋势,1999年达到谷底,为1149万人。在经过1990到2001短期的上升之后,从2001至今,我国新生儿总体呈现平稳趋势,平均保持在1600万人的水平。由此,80后人口总数是1.14亿,90后是0.83亿,00后是0.67亿。准确讲,90后人口总数比80后少37%,00后又比90后少24%。按照这个下降速度,80后退休时,补充进来的20后劳动力总数很可能不足三分之一。

来源:英格玛研究发展中心《2014中国蓝领供应白皮书》

人口生育水平的下降和老龄化现象加剧从根源上遏制了我国的劳动力的供应,加上普通高校的扩招,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度增加,流入市场的劳动力出现了连年下降的趋势。据《2014中国蓝领供应白皮书》数据,自2013年开始,我国新增蓝领数量呈急剧下滑的态势,预计在2023年时,蓝领新增量出现负增长。因此,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并不是短期因素所导致。

来源:英格玛研究发展中心《2014中国蓝领供应白皮书》

此外,农民工总量增速减缓,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是长期的趋势。根据《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2015年中国农民工总量2.7747亿,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劳动人口连续四年萎缩。

农民工总量及增速

来源: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从上图不难看出,我国劳动人口连续四年萎缩,农民工数量总量虽然在增长,但是增速却持续下降,农民工正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不再是取之不尽的蓄水池。

2、8月份传统旺季与以苹果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品迎来旺季叠加。暑期本身是制造业用工的传统旺季,此外,又与消费电子产品新品旺季叠加。下半年是全球电子产品消费旺季,手机市场将迎来一波产销高潮。由于大环境致产业链企业整体订单不景气,支撑今年8月高峰招聘季的,主要是苹果系、小米系等产品的订单。典型的代表是Iphone7在9月中旬向零售市场铺货。因此,苹果产业链企业订单大增,抢人情况明显。根据市场上搜集到的情况,苹果手机代工厂商及其他苹果产业链相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激增,市场上甚至出现了淮安某台资苹果手机代工厂商从异地劳动力市场批量调人的情况。传统旺季与消费电子产品迎来的旺季叠加对市场劳动力的需求大增是导致“缺工”现象在8月份出现爆发的最直接原因。

3、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火爆后产业链用工需求的上升及高企的房价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至2016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火爆,房地产销售、房地产投资和开发商土地购置面积增速均大幅上涨,地产建设规模的提升,需要大量的农民工,很多工人转移至建筑业。

来源:国家统计局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6年8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整体仍呈上扬态势,且房价上涨的城市数量明显增加,上涨的城市由7月的51个增至64个;且各类城市的环比增幅均有扩大,一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环比增幅分别为3.4%、1.7%和0.6%;在8月,郑州房价增幅达5.6%,领涨全国。紧随其后的是上海、无锡、合肥、福州,同时,南京、厦门、北京、石家庄和天津增幅也较大,以上热门城市占据8月环比增幅的前十位。在17个同比涨幅超过10%的城市中,厦门与合肥上涨幅度超过40%,上涨幅度赶超四个一线城市。

以二线城市中涨幅较快的苏州为例,根据英格玛研发中心最新调研报告显示,房价太高是定居苏州最主要的困难点,占比68.4%,对苏州落户制度不太了解占比16.8%,外地人难以融入当地占比13.7%。

来源:英格玛研发中心

越来越高的房价显然增加了劳动力实现在城市定居梦想的难度,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愈发明显。以每月3,500元的收入水平计算,苏州新建住宅每平方米按照20,000元左右的成交均价计算,在苏蓝领即使一年不吃不喝,也只能买2个多平方,光靠打工的工资想要定居苏州几乎不可能。候昕雯是江西人,来苏州打工已经8年了,她说:“我在苏州工作8年了,和老公也攒了一点钱,周末还做一些小生意,但是一年时间房价居然涨了这么多,原本考虑买个二手房的计划现在也泡汤了,可能会考虑回老家买房,那边便宜不少。”

在上海,根据《201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27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33.6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同比下降1.5%。也就是说,相比2014年996.42万的外来常住人口,2015年上海有将近15万外来人口净流出,15年来首次出现了外来常住人口负增长。上海的高房价产生的挤出效应是一些低端制造业和产业从业人员离开上海的重要原因。从全国看,高企的房价在全国主要城市间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愈发明显。

4、服务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对制造业劳动力的分流明显。除了制造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强劲外,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也表现的越来越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

中国的服务业正在迅速地发展并壮大,并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末服务业从业人员稳步增加,成为吸纳就业的主阵地。2013-2015年,中国服务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长5.8%,比全部就业人员年均增长高出5.5个百分点。2015年末,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为42.4%,比2012年末提高6.3个百分点,分别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高出14.0和13.2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拉动社会就业总量上升的主要力量。

传统型服务业对制造业劳动力的“分流”

以苏州房地产中介这一传统型服务业为例,从2015年上半年至今苏州楼市火爆,房地产销售环节产业链对就业吸纳力加强。今年上半年,在楼市暖市政策推动下,楼市销售火爆,苏州市房地产开发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高位运行态势。伴随着楼市火爆,链家、房多多、好屋等各类传统和互联网房地产中介机构遍地开花,获得蓬勃发展,营销团队数量不断增加,对就业的吸纳力不断加强。根据智联招聘春节后在线招聘数据的统计分析,2016年春季80后、90后白领的跳槽意愿持续上升,在政策推动下,房地产和互联网行业的白领跳槽最为频繁,租赁服务位居春季10大高薪行业的榜首,平均薪资高达12750元。特别是在年后二手房市场疯狂的背景下,中介行业成为快速捞金的新选择。龚德龙原先一直在制造型企业打工,这次离职,他准备尝试下服务业的工作,他说:“现在房子卖这么好,价格这么高,我看好多房地产中介生意很红火,我头脑还算灵活,性格也比较外向,我想试试做房地产中介工作,看能不能多赚点钱。”

根据英格玛研发中心对人才市场房地产中介机构招聘的监测来看,2016年上半年,房地产中介机构在人才市场设摊招聘的频次同比增加54%,招聘人数同比增加43%,两者均有大幅度增长。而原先在人才市场设套招聘的企业主要以制造型企业为主。

来源:英格玛研发中心

新型服务业对制造业劳动力的“抢夺”

除了传统型服务业,和互联网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型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分流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时间和地域对原有企业组织架构中职场人的限制,劳动力市场也随着进行调整,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自由职业市场蓬勃发展。

以滴滴和优步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正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根据英格玛研发中心2016年6月份针对蓝领求职者的调研数据显示,知道网约车的蓝领为76.3%,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使用过网约车的蓝领为34.5%,同比上升15.3个百分点;听说网约车赚钱有尝试意向的为12.4%,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周围朋友有全职做网约车生意的比例为6%,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闫志军是安徽歙县人,外出打工,他说:“我住的地方有几个朋友买了二手车,在做网约车,收入比在厂里要高至少一倍,我现在也准备借点钱买个车,做网约车了,钱多人还自由,这个真的不错,现在好像也合法了。”

来源:英格玛研发中心

5、洪灾致劳动力回流和分流。6月30日以来,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及江淮、西南东部等地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给部分地区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截至7月3日统计,全国已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942千公顷,受灾人口3282万人,倒塌房屋5.6万间。严重的洪灾使得百废待兴,原先出来至东中部沿海打工的劳动力部分回流,同时也影响了原本劳动力的正常流出,整体减少了市场劳动力的供应。何斌是我们调研长期跟踪的对象,他的老家在湖北黄冈,在这次洪灾中损失很大,在电话采访中他说:“我这个时候原本应该在外地继续打工,但是家里遭灾,现在房子需要重建,家人生活也需要安排,所以我今年需要把这些事情处理完,明年才能外出打工。”

6、地区间薪资水平差别缩小致使劳动力流动发生变化。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外出农民工为16,884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增长0.4%,这是200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其中,跨省流动农民工7745万人,比上年减少122万人,下降1.5%。跨省农民工数量减少,与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收入和沿海差距缩小有关。

根据梳理,截至2016年3月份,全国最低工资标准的平均值1592元。总体看,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地区工资分配关系得到进一步调整和改善,地区间工资差距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

来源:英格玛研发中心梳理

从综合薪资水平看,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工资差异水平的逐渐缩小,以及发达地区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制造业等基础行业收入增长滞后的矛盾,考虑到剔除成活成本、交通成本等之后的“性价比”,劳动力实际的综合薪资水平差距已没有原先那么大。越来越多打工者更倾向于在本地就业,人口更多在省内往地级市流动。也就是说劳动力不像以前一样都愿意去外地打工了。

7、中西部地区大量承接制造业转移,人口流出减少。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产业已经在逐步向湖南、湖北和重庆等中西部地区转移。随着用工、土地等成本的增加,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自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中西部地区逐渐崛起。在产业转移进程中,从东部沿海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多是在这里被淘汰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且以核心制造环节与上下游配套企业同步转移为主。

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各地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都急剧增加,纷纷通过加强吸引劳动力资源的政策力度和加强社会保障等民生改善措施,吸引更多劳动力就地就业、创业和致富。随着产业的转移,东部沿海地区大批劳动力的回流,对沿海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和用工需求形成“挤压”和“截流”。

产业转移使中国告别了单向的人口流动,呈现出回流和分散的新特征。劳动力总量的下降以及产业转移带来的分散和回流效应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的供应减少

因此,今年“用工荒”愈演愈烈及8月份劳动力市场突然迎来爆发背后的原因具有多方面的因素,直接导火索是由于传统旺季与以苹果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品迎来旺季叠加导致用工需求突增所致,而房地产火爆后产业链用工需求的上升及高房价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服务业的崛起对制造业劳动力的分流、洪灾致劳动力回流和分流、地区间薪资水平差别缩小使劳动力流出减少和中西部地区大量承接制造业转移导致人口流出减少更是加剧了“用工荒”的程度。此外,从宏观看,刘易斯拐点下劳动力供应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是根本原因。

对策和建议

1、国家层面应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充分释放劳动力,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以提高劳动者素质。

国家层面应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助于释放农村劳动力,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和城市流动,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劳动力的供应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可以加强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及人才市场,“城市开放”将促进劳动力、人才的自由流动。

此外,国家层面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尽管人口红利正在衰减,但以人力资本积累为代表的人口红利的潜力仍然非常丰富。为避免人口红利枯竭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应通过效率改善、提升劳动力素质等手段来充分挖掘人口红利。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于就业率、劳动生产率与收入,乃至对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2、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引导,同时加大监管力度,规范企业用工,维护和谐劳动关系。

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应做好企业用工保障引导服务,为辖区重点产业企业搭建便利高效的招工服务平台并提供相关资源。同时,为企业提供行业和用工分析研判动态,不定期发布针对不同行业类型企业用工的监测数据和参考信息。以便企业能够有效地了解劳动力供需状况,提前做好招聘筹划。

此外,近期劳动力市场火爆,企业招聘困难,招聘成本高企。违法用工的情况极易发生,建议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可以以开展免费法规政策培训并定期组织企业人事干部/专员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政策培训班缓解用工矛盾,降低企业违法成本。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争议高发行业密切关注、重点引导,以个别约谈、定期走访和检查等形式,深入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督促帮助企业整改完善提高,降低企业违法成本。此外,建议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的走势和对企业订单持久度的摸排,防止因劳动力短时间的大量流动而出现群体性事件,维护和谐劳动关系的稳定。

3、用工企业应该提前筹划招聘,设置并增加招募补贴,加速用工模式的转变的同时,建立符合90后员工需求的留人机制。

首先,上半年“用工荒”的缓和,使得部分用工量较大的企业在招聘计划的筹划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难应对突然爆发的“用工荒”。建议用工企业在做好年度招聘计划的同时,针对企业自身订单波动情况、淡旺季,结合劳动力市场本身特有的波动因素,制定更为详细的季节性、阶段性的招聘计划。

其次,企业需要设置并增加招募补贴,以应对劳动力紧缺时招聘的回旋余地,保证生产、订单交期和品质不受影响。当市场招聘成本高企时,不设置及增加招募补贴将影响到劳动力的正常补给。因此,企业必须在招募补贴和设置和金额方面进行筹划和预算,将压力完全向下游供应商传导无助于企业劳动力供给的稳定。

再次,企业在用工模式方面应加速转变。比如将用工进行外包。外包从员工招募、培训、生产、品质、离职等各个方面,均由外包供应商负责,企业无需在外包项目整个选育用留和生产环节投入过多的精力。而外包供应商通过对产品产量和品质来向企业结算费用。外包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和减少内耗,大幅度提升效率和品质。在招聘困难的时期,外包的用工模式对企业招聘的压力和生产的稳定性有着非常明显的好处。

最后,在目前市场招聘难的情况下,如何留住人是应对劳动力短缺的有效方法。从长远来看,如何降低员工离职率,提高员工忠诚度才是企业应当修炼的用人之道。在劳动力供给总量萎缩的大背景下,企业高离职率问题更不容忽视。新生代不会被动地接受企业强加的用工条件和工作任务,企业不能以对待上一代劳动力的方式来管理90后。因此,企业要主动探索新的管理方式,最大限度的留人。 

  • 阅读 347
/// HRoot(包含移动应用、网页版)是一款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内容推荐引擎,内容全部来自内容账号在HRoot内容平台自行发布或授权自动抓取,HRoot不生产内容。以上的本文内容仅代表本文作者或发布机构/发布人、内容账号所属机构或所属人自身观点,不代表HRoot观点或立场。本文内容账号的发布机构/人信息请点击本文标题下方的发布机构/人名称以了解详情。【复制原文出处链接】
本栏目更多精彩文章
暂无相关数据
最新活动
HRoot官方微信

HRoot微信公众号提供*新的人力资源资讯信息,现在关注即可好礼!

扫码关注
投诉
HRoot媒体矩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使用条款| 隐私政策| 安全承诺|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24 HRoo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21-58215197 沪ICP备05059246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562号